港剧下载

故乡柘皋散记

时间:2022-02-20   阅读:407

故乡柘皋散记

   杨钰能

   故乡在巢湖市柘皋,这是一个中国古镇,是一个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江淮名邑茶是故乡浓粤语。它曾以“矤叴”之名刻记楚简,并以“橐皋”之名载入《春秋》。在漫长的历史流程中,故乡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显要的政史资历,一直是为皖中财物聚散的市埠,南北交通商旅的枢纽和江淮军事战略的要地。它既为古代区域性文化(即楚、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分野的一尊界碑,又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矛盾交流、冲撞与融汇的一座通埠。湖北包山楚简的出土与研究,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对柘皋的进一步关注。

   柘皋的早点是很有名的茶是故乡浓粤语。文化韵味也是十足的浓。美食和人文典故是我们故乡柘皋的一大亮点。

   就柘皋面皮还有几段历史传说呢茶是故乡浓粤语。其一:元末,凤阳人朱元璋带着起义军“红军”从定远县南下一路打来,在柘皋玉栏桥西与桥东的官府军激战数天,一日攻克柘皋河,突然河水陡涨,竟然把从元军夺来的麦子全浸了水。尽管赶跑了元军,看着眼前的一大堆浸了水的麦子,性格暴躁的朱元帅还是很生气,扬言要惩罚当地的船工。船工们跪哭求饶。这时候,而山的一名姓朱的早点师傅跑来向朱元璋套近乎,说他们的祖上也是濠州的。并且说麦子浸水无妨,可制成点心,晒干当干粮。朱元璋免除了对船工的处罚。那个柘皋姓朱的早点师傅连夜让船工们帮忙,把麦子用石磨磨成粉,用附近浮槎山上的泉水和成浆,做成了一条条黄花花的、亮晶晶的面皮,船公们为了活命,叫老婆回家把家里的鸡鸭鹅所有的家畜都拉来了,宰掉炖成汤,把面皮放下去,做成了味道鲜美的面皮汤,呈献给朱元璋和手下的将士们吃。不错不错真不错,味道好极了!好极了!朱元璋龙颜大悦,不仅免了船工的罪行,还奖赏了那个姓朱的早点师。并挥毫将柘皋河上那座桥命名为“玉栏桥”。这才上马带兵向昭关方向杀去。

    还有传说是,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下江南巡查,过徐州,达蚌埠,到庐州,小停了几日,准备再往扬州进发茶是故乡浓粤语。当时的庐州府巢县籍官员戴本孝等随驾。一日,乾隆皇帝食用了巢县县令进贡的柘皋野猪肉炒面皮,赞不绝口,写下“面薄筋光;鲜酸辣香”八个大字。手下一个宰相拍马屁也写了“煎稀汪亮”四个小字附和。现在柘皋面皮分为“面面皮”和“米面皮”两种。面面皮用上等精麦面粉调成糊状,用人力或机器反复拉纤,上案板用木质滚筒轧上数回,用刀子切成长条,放泉水里浸上几个小时,再拿上来脱水,做成三角形,把准备好的猪肉馅子一勺一勺地放到面皮中,包成类似饺子状,把鸡汤或猪筒子骨汤放在炭火上烧沸,把面皮下下去,约十分钟,捞上来上碟,黄中带白,白中透黑,软中有筋,绵长久远。还有“米面皮”,它是面面皮的变种,大米虽然清香但是筋骨不行,聪明的柘皋人,吃五谷,想六谷,居然制造出了米面皮。它以黏性较好的农垦米做主料,用小麦大麦绿豆荞麦做配料,碾、压、垂、打、拉、拽,造出综合性面皮,香味丰富,口感爽朗,有嚼头,有余香。既当菜也可以当饭。

    柘皋面皮中还有一种叫“凉皮”的,男女老少都爱吃,它用绿豆和荞麦做原料,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茶是故乡浓粤语。绵、软、润、滑、酸、辣、香、甜,爽口健胃,雅俗共赏。

   柘皋的早点由此风靡江淮茶是故乡浓粤语

   而我的记忆中,三尖子包油条再蘸点自家做的辣椒雪,那口感也是至今难忘茶是故乡浓粤语。此外,象糍粑包烧卖、鸡蛋锅贴、炒面皮子、麻花子、芹芽馅春卷子、油扎麻花、油条、锅巴,老新华书店山墙头那一家做的狮头、老陆家做的鸡蛋饼子等等再加上老家的卤鹅、鸭子、绑爪,都是每次回家必吃的。印象最深的是老街里的茶馆都是黑色古香的,木房子里都是带木叉梁,显得很高的房子空间,店里十几张大八仙桌,长条木板凳,围坐着的都是喝早茶的客人们,跑堂的伙子们是披着白毛巾、手提热气腾腾的茶壶大声吆喝着,“包子来了,面皮来了,茶水来了。”可是现在早就没有了这古朴的场景,替代的是平房和简易的板凳和桌椅,全无了往日的庄严淳朴、喧哗和热闹了。但是现在早点的茶馆依然生意红火。

   是因为传统还没有尽失吧!听说现在合肥市和巢县城里的许多小老板们怀旧,他们都经常早上开者小车或其他方式,赶到柘皋吃早茶,可见咱柘皋的早点是出了名的茶是故乡浓粤语

   春三月的27日一早,我们沐着春风,迎一路油菜花烂漫的芳香,开车一个小时就下了高速到柘皋,时间刚八点,正是吃早点的时候茶是故乡浓粤语。在石梁街上的一家广元早点店里,我们发现这里的面皮精肉小炒、小笼包、凉拌千张以及锅巴、饺子等都是我们的美味。洪少祥、我和王锡媛三人点了一盘凉拌千张、一盘炒面皮瘦肉,泡了三杯柴叶茶,三人就已经吃了个满饱,原先点好的准备上的小笼包和饺子也就没有再要上了。

   我们的车子停在柘皋信用社的门口,开出城还是比较难走茶是故乡浓粤语。我发现早晨的柘皋生意依然不亚于往年。小摊摆的满地都是,来往的人很多,买卖交易显得这个古老的集镇繁荣而不萧条。

   故乡柘皋还是个古韵丰厚的文化城茶是故乡浓粤语。春秋时代有个神童名叫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此事,《淮南子》、《史记》、《论衡》诸书均有所载。因音似又被称为“项托”,如汉学者高诱注《淮南子》:“项托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师。”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将此故事编入而唱诵城乡,盛传古今。

   巢人说,项橐是巢县(柘皋)人茶是故乡浓粤语。巢县民间盛传,孔子南游到过柘皋,并住下来讲学传道。切身感觉这里的人对他的到来不太热情,甚至不太欢迎,没几天就匆匆离开。路上相遇牧童项橐,项橐上前求教“疑难”,弄得孔子师徒十分尴尬而匆匆离开,又不慎巅车,使书简滑坠入池。故事传世后,人们把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称为“听书港”,晒书的地方叫作“晒书墩”。

   “晒书墩”雅称“孔子台”茶是故乡浓粤语。明代史地学家曹学佺《舆地名胜志》中记录了孔子入柘之事:“孔子南游至橐皋,与弟子憩台而返。”清代史学家钱泳游历巢县时还曾特意作过考证:“孔子台在巢县西北五十里,土名柘皋。《名胜志》云:‘孔子南游至橐皋,与弟子憩台而返。’即此。” [30] 有人说项橐是燕国人,这也许是“燕”、“偃”音同而误读讹传所致。在春秋时,巢县暨柘皋的周边地区居住着多个偃姓方国,也有说古巢国就是偃姓人建立的。孔子遭遇柘皋,一路尴尬,在今人看来是个难以想通甚至不能置信的事件,但在当时却是十分自然甚至是必然的。春秋时,在中原人眼里,南方的楚、吴、越地区文化教育落后,人性不开化,好利而不好义,喜战而不守安,觉得很奇怪,往往以蛮地蛮人、夷域夷俗来鄙薄嘲讽。橐皋的地理位置和复杂显要的历史资格,使其既为古代区域思想文化(楚、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南北分野的一尊“界碑”,同时又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矛盾与交流、冲撞与融汇的一座“通埠”。孔子正是观察到橐皋地理与文化的特殊地位,而出于调和南北文化矛盾,出于推行中原文化的目的而跨越淮河来到柘皋。然而,世世代代生长、生活于楚、吴的橐皋人,骨子里渗透了南方文化,面对以师者姿态出现的孔子,不可能一上来就乐意当圣人来接受,必然有一番冲突与挑战。项橐等所表现的思想与行为,是当时南方人对待孔子及中原文化的一种带有普遍性、民意性的正常情绪反映。

   范文澜先生曾论:“东周社会发生巨大变动,各阶级、阶层都出现了杰出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的事业和著述,使得古代历史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茶是故乡浓粤语。领主中有齐桓公、晋文公,率领中原诸侯,保卫了华夏文化,有楚庄王、越王勾践,开发长江流域,输入华夏文化……。”春秋时期,无论系楚属吴,柘皋(橐皋)这里都是区域性文化分野的“界碑”,同时又是南北矛盾与交流、冲撞与融汇的“通埠”,由于国界开放,人员流动自由,思想文化活跃,其主流的和最终的还是文化交融。在吴国灭亡之后,越王勾践引纳中原文化,原来的相对狭隘的地方性思想文化在失去地方性政治、军事势力支撑的情况下而渐渐收缩与式微,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开始彼此自由地输入与交流。柘皋(橐皋)在经过战国时期的中原文化的输入与矛盾、交流与冲突的“阵痛”之后,接着获得秦、汉,又历唐、宋、元、明、清一统政治的推动和共同经济的催化,不断带来了与时代相适应相同步的融汇与变革,特别是到了近现代新文化革命运动,这个几千年的古镇随着巢县的建设而大繁荣,成为江淮间最典型的文化之乡而名扬全国。

   我们柘皋的荣耀还永远不止这些啊!可以挖掘的很多历史和人文典故茶是故乡浓粤语。但是故乡的领导没有这个意识来开发这些人文,我感到很悲哀。柘皋的所多特色文化和标志已经慢慢地被新的城镇化改造所遗忘、侵蚀。现在我走在故乡柘皋老街的粉墙黛瓦的街坊里弄中,有时有种时光倒转的恍惚,这恍惚,夹杂着不可名状的现实和故去时光的冲撞。走过马头墙和石板巷,进入新建的新街,感觉恍若隔世。反差如此大的反差。据朋友说,柘皋已经没有了特色,没有了对过去的人文景观的重示。开发新城,而把老街的特色已经湮没。这种人为的建设把特色的柘皋毁灭了啊!可悲可气更可怜啊!光看看柘皋河的污水,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快快拯救我们的母亲河吧!我们的故土还能有多少令我们游子渴念向往的地方呢?当然这是整个社会的现状,盲目地投资和使用自然的给予,这是对自然的伤害,自然必然会戕害我们人类。

   当日上午,我们处理了一些事务后,在信用社主任郑明宝的盛情下,我们一行在柘皋汽车站北一家叫“老三饭店”小坐一会,品尝了一杯茶的工夫,中午11点半就餐茶是故乡浓粤语。我们“东方名家”白酒和着特色的农家菜肴,让前来作陪的柘皋一家经营巢湖到柘皋班车的公交公司杨宏祥总经理和黄道才培训学校的黄校长等人,酒水穿肠,酣畅淋漓。

   醉眼云烟,过往烟云茶是故乡浓粤语。故乡柘皋的风云,我们还能够看多远呢?醉一场也罢,醒一场也罢,罢去滚滚红尘,漫漫历史。让记忆永恒,让美味和佳肴、人文和典故、童年和梦想都随风而去吧!但愿我们的一醉能够清醒故土的风尘。回我居住的城市时,一场小雨正下着呢。

   (2010年3月28日早晨11时完稿清水斋)

  (230051)安徽省合肥市青年路182号城南剧院1-602室《东方诗书画》编辑部 杨玉能

  电话:18905691871

  邮箱:yyn1916@126.com

上一篇:故乡土地上的颜色

下一篇:故乡的味道

网友评论